孙江主编“学衡现代知识研究丛书”
沈国威著《严复与科学》
目录
前言
序章 西“学”东渐:当science成为kagaku(科学)
第1章 《天演论》时期(1895—1898)的“格致”
第2章 《原富》中的“科学”
第3章 《群学肄言》中的“科学”
第4章 严复与清末策问中的“科学”
第5章 《穆勒名学》中的“科学”
第6章 政治之学与物理之学
终章 学术的体系与话语的体系
附录Ⅰ 《严复集》及补编中的“科学”
附录Ⅱ 严复译著中的“科学”
附录Ⅲ 严复译述中的“培根”
附录Ⅳ [日]西周《百学连环》(节译)
著者简介
沈国威 1978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日语系,1979年进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毕业后在北京语言学院工作。1985年10月赴日留学,先后在大阪外国语大学、大阪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现任日本关西大学外国语学部教授,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讲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日近代词汇交流史、现代汉语词汇形成史、中日词汇比较研究、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著有《近代日中语汇交流史》(日文,1994,改订新版2008),编著有《新尔雅及其词汇》(1995)、《遐迩贯珍》(附解题·索引)(2005,日文版2004)、《六合丛谈》(附解题·索引)(2006,日文版1999)、《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2010)等。
“学衡现代知识研究丛书”序言
21世纪新的一页已经翻开,20世纪的课题旧态依然。“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导致近代知识(modern knowledge)的自明性受到质疑;“连接性转向”(connective turn)——新媒体所带来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的根本变化——促使论者反求诸己。如何认知和重构现代知识体系,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
近代意义的“知识”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原意为与人的主观意见相对应、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学问。在中世纪的欧洲,有关知识的讨论尽皆笼罩于神学之下。因此,17世纪以来近代知识的发生和生产过程,便是其获得自由之身、摆脱从超自然角度去解释和叙述自然界一切现象的过程。欧洲由此发生了知识革命,大众的、实用的知识表显化之后,经由某种学术体制实现了合法化。相比之下,中国近代知识的发生来自两条不同的路径:一个是传统知识的再生产,传统知识中蕴含的近代性要素,是其得以实现近代转变的原因所在;另一个是西方近代知识的移植,即“他者”逐渐内化的过程,其中包括翻译、接受、变异等再生产环节。
其实,若将中国历史放在16世纪以降全球史的语境下加以考察,不难看到一个现代知识全球旅行和相互影响的现象——“宋学西迁”、“西学东渐”、“东学入中”。简言之,16世纪末以降耶稣会士将中国知识传入欧洲后,影响了18世纪启蒙思想家思考世界的方式及对于中国的认识,此乃“宋学西迁”之结果;19世纪来华西人传播的西学知识形塑了近代中国人的自我/他者认识,开启了建设现代国家的历程,这是“西学东渐”的产物;而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知识分子大举东渡,移植日本西学知识(包括传入日本的来华西人传播的西学知识),又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是谓“东学入中”的知识往还。
基于上述视野,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即致力于从“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全球视野、本土实践——角度推动近代知识变迁的研究。目前正在推进一项大型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即“影响中国及东亚政治-社会的100个关键概念研究”,旨在梳理中国近代知识的谱系,前瞻世界文化的未来走向。这套《学衡现代知识研究丛书》,即为部分前期工作的结晶。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以及后面还将推出的更多成果,能为当代中国学术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