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信息 书名:文本中的世界 ——纪念《学衡》创刊百年青年文选 主编:孙 江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
目 录 第一编 于京东 / 祖国:一项基于近代西方语境的概念史考察 徐天娜 / 《共产党宣言》汉译本中的“资本家”和“资产阶级”——由译词的确定过程看革命对象的固化 宋逸炜 / “英特纳雄耐尔”的文本传布与象征意义——基于三十九份《国际歌》文本的考察 王瀚浩 / 晚清中国的“帝国主义”话语 闾泽 / “民党”的困境:中国社会党研究(1911-1913) 第二编 王楠 / 魂归何处?——围绕秋瑾的记忆博弈 谢任 / 庆典中的政治:日本纪元二千六百年纪念与中国沦陷区 石坤森/ 现实的重量:《皇朝经世文编》中政治领域的区分 程善善/《得一斋杂著》在晚清时期的传播 葛银丽 / “五四”前后互助思想的传播 黎心竹 /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南京白局的改造 第三编 顾长江 / 故乡无此好河山:日本僧北方心泉诗中的杭州体验 王蒙 / “从番”还是“从古”——对太平军礼拜日的考察 闵心蕙 / 汉语语境中的“福音”概念——基于17-19世纪传教士译著的文本分析 郑雪君 / 科学、主义与信仰——以20世纪初期朱执信一篇文章的传播为中心
序:学衡的世纪 (孙江) 今年是《学衡》杂志创刊100周年。在历史加速消逝的当下,历史常常成为人们的谈资。纪念的历史大多不讲根据,因为根据与意图往往南辕北辙。《学衡》杂志不同,它创刊于1922年1月,1933年停刊,一共出版了79期。围聚在《学衡》周围的学人被称为“学衡派”或“东南学派”。《学衡》以一份学术杂志,能在现代中国历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记,凭借的是什么?思想和行动。借用1878年法国大文豪雨果(Victor Hugo)在纪念伏尔泰(Voltaire)去世100周年大会上演讲的句式,《学衡》不仅仅是一个学派,还是一个世纪。 为了纪念《学衡》杂志创刊100周年,我们做了精心准备,但一切被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打断了。所谓历史的必然是由偶然堆砌而成的。尽管如此,我没有放弃一个计划,即用影视的方式再现百年学衡。纪录片《百年学衡》共有四集,分别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知行合一》、《诚朴雄伟》,片头语由两段文字组成,片头语第一段揭橥纪录片的要旨: 一百年前,十朝古都南京,一群学人相聚在这里。他们有的长衫芒鞋,有的西装革履;有的须发渐白,有的风华正茂;有的博通经史子集,有的浸淫欧风美雨。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倔强。 “学衡派”同人中,既有如柳诒徵、王伯沆这样浸渍中国传统的学人,也有如梅光迪、吴宓、胡先骕等深谙西方文化的留学生,梅光迪在悼念刘伯明文章——《九年后之回忆》里写道:“《学衡》杂志出世,主其事者,为校中少数倔强不驯之份子,而伯明为之魁。”当事人自视“倔强”,那什么是“倔强”呢?根据《学衡》同人的言行可知,就是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所说的“以学术为志业”。具体而言,是片头语的第二段所概括的: 闳识孤怀,立复兴传统文化之志;特立独行,怀探索现代文明之心。 四集纪录片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集和第二集互为表里,明线讲“学衡派”同人的“新文化观”,暗线比较《新青年》的“新文化观”。“学衡派”同人认为,新文化的“新”与旧文化的“旧”,也即“今”与“古”,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有内在关联的,这种超越新旧、古今之别的文化观,自然也不会强分中西之别。 纪录片第三集和第四集可以视为一个单元。“学衡派”同人在南高师—东南大学播下的种子很快开花结果——第二代学人迅速成长。1919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成立后,招收了36名学生,胡焕庸、向达、缪凤林、张其昀、景昌极、陈训慈、范希曾、徐震堮、钱堃新、王庸等后来成为知名学者。这届学生被吴宓称为最优秀的一个班,空前绝后。1935年6月,胡焕庸在《地理学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人口之分布》的论文,提出了自黑龙江瑷珲至云南腾冲的人口密度对比线,被称作黑河—腾冲线,即著名的“胡焕庸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快全面侵华战争的步伐。在国家存亡之际,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物力和人力资源进行抗战是众所关心的问题,“胡焕庸线”的发现可谓“学衡派”知行合一的体现。抗战期间,胡焕庸心系南海,命名了“南沙群岛”;张其昀等考察西北,为抗战建言献策。对于“学衡派”同人的操守和坚持,纪录片通过柳诒徵、吴宓、王伯沆、梅光迪和胡先骕等人的故事,演绎了“诚”、“朴”、“雄”、“伟”今日南大的四字校训。我期待这部片子不仅属于南大,还属于所有与“学衡派”有关的学校,所有认同“学衡派”主张的人。 2014年12月,南京大学学衡跨学科研究中心成立,2016年4月更名为学衡研究院。学衡研究院继袭《学衡》传统,提出“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的命题——梳理知识谱系,前瞻学术大势,预流国际前沿,树立本土风范。我们挖掘了南京大学乃至中国大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学衡,借助这个符号的魔力和加持,开辟了一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路径。随着“学衡尔雅文库”、《记忆之场》全译本等陆续出版,学衡研究院正在一步步践行自己的主张。 值此《学衡》创刊百年之际,特从曾求学于学衡研究院的青年学子所发表的论文中,选取若干习作结集付梓,以志纪念。敬请学界师友鞭策指正。 2022年10月20日于仙林 (本文系根据2022年5月15日在“百年学衡“研讨会上的发言删改而成,文字版见《中华读书报》2022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