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致力于在中、西、日的时空坐标上,通过对 Art 的早期译介、词形演变、意涵更迭进行系统梳理,勾画近代“美术”概念生成、传播、迁衍的轨迹,并揭示其传入中国的知识整合与文化交流过程。本书还立足“名”与“实”的双向互动,考察“美术”在社会场景中的丰富呈现,以及与革命、政治实践的交织,力图理清其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名实交错与误读。
作者简介
李冰楠,女,1995年9月出生于河南洛阳,武汉大学中国史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文化史、概念史。主持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从‘美术’到‘艺术’——Art 概念在近代中国的传入及受容史”。2023年在《人文论丛》发表论文《近代中国“艺术”概念的生成与重构》。
目 录
引言 /1
第一章 Art 的初传与汉译 /23
第一节 早期英汉词典中的 Art/25
第二节 早期在华西文报刊中的 Art/33
第三节 清末汉文著译中的 Art/40
小结/54
第二章 “美术”与 Fine art 的对译 /57
第一节 新名“美術 ”在日本的诞生 /58
第二节 日制新名“美术”的入华 /66
第三节 新名“美术”在中国的定着 /78
小结/85
第三章 “美术”概念的展开 /89
第一节 “美术”与“美学”的相互观照 /90
第二节 “美术”与“艺术”的名实交错 /111
第三节 “美术”与“工艺”的场景重叠 /134
小结/147
第四章 “美术”概念的衍生 /151
第一节 “美术”知识的整合与重塑 /152
第二节 “美术”与道德、宗教、科学 /161
第三节 “美术”的功能指向 /165
小结/182
结语 /183
参考文献 /191
清末民国时期,“美术”概念已融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参与了近代中国知识体系的建构及社会的形塑,还融入了民主、民族革命的时代洪流中,与文化教育、社会政治产生了密切联系。那么,“美术”概念是怎样将传统知识纳入新概念的框架之中,促进知识整合的?“美术”概念被其他领域引入之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美术”又是如何成为精神文明发展的新趋向的?答案就在《美术》一书中。
现代意义上的“美术”,便是晚清新语入华历史背景下的舶来品,其生成和引入深刻体现着近代中外语词交流、新知识传入及受容的历史过程。若从《辞海》当中探求“美术”被赋予的标准化含义,可知如今通用的“美术”为偏正式复合词,主要指造型艺术、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如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根据其词义范围的不同,可分别对译英文 Art 和 Fine art。由此便可发现两个问题:其一,现代意义上的“美术”,并非中国古代既有表达,且与近代所用“美术”存在一定语义差别。中国古籍卷帙浩繁,其中不乏“美”“术”二字组合使用的零星记载。然其所表之义,多为好方法、好手段或美好的道理。近代以来,指称审美艺术的合成词“美术”才逐渐为人所接受,正如初版《辞源》对其语义的厘定:美术 表现美情之技术也。如诗歌、音乐、图画、雕刻、建筑皆是。然其较之如今通用的“美术”,意涵范围明显更大,并不拘于绘画、雕塑、建筑等形式。那么作为现代汉语中表达特定知识门类的学科名和惯用语,“美术”的现代义是如何生成的?其词形、语义间的古今断裂该如何解释?这与近代中西日间语词的交流,以及西方 Art 概念的早期输入有何联系?若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便不得不对“美术”概念在近代中国的生成史进行考察。其二,如今普遍使用的汉英、英汉词典虽然确立了“美术”与 Art、Fine art 的对译关系,但不难发现其中存在语义内涵及外延方面的偏差。尤其是现代义“美术”在语义内涵方面小于 Art,但在语义外延方面又大于 Fine art。此处所言对译关系中的偏差包含时间、空间两个影响因素,也就是说在跨语际交流的过程中,语词英汉对译关系的确立是在特定时空内发生的,但在对译关系确立后,两词在不同空间中都经历了动态变化的过程,因而这种对译关系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以此为视角观之,显然“美术”的语义在中文语境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异变,即萨义德所言:“已经完全(或者部分)被接纳(或吸收)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被其新的用法及其在新的时间与空间中的新位置所改变。”由此,其含义也呈现出在Art与 Fine art 间的不稳定状态。这种异变的产生不仅与重要引介人物有关,也与中国的语境及历史文化环境有关。其背后昭示着在新概念、新词语的传入过程中,中外知识、文化体系的交流和碰撞。而其含义的逐渐确立则隐含着知识生成、交流与整合的过程。可见,以词汇为切入口对近代“美术”概念的生成做回溯性研究,还原其传入时的历史场景及语境,对于理解这种误差的产生,进而探求其背后的知识、文化交流是十分必要的。当然,“美术”在中国的涵化历程并不限于词义更迭与知识整合两方面,还呈现于社会实践场景中。无论是作为民族国家文化的构成要素,还是成为国民性改良及政治动员的手段,“美术”都不可避免地融入中国民族化、现代化的过程中,被打上深刻的时代烙印。“美术”概念的最终形成,也借此得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