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出版

新书推介|融会中西——百年学衡经典文存
发布时间:2024-12-16

孙江、李恭忠、谢任主编:

《融会中西:百年学衡经典文存》

凤凰出版社,2024年12月


1949年8月27日,按阳历时当孔子诞生2500年。是日,《大公报》(重庆)刊登了一篇题为《孔子圣诞感言》的文章,作者吴宓。二十二年前,吴宓曾撰文纪念孔子,如今又是另一番情景,文章开篇有道: “孔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之真正代表人物,为中国文化集大成,造极峰,继往开来,天与人归之圣哲,且为世界古今最伟大真实之四五教主、 哲人之一。” 吴宓以个人感知历数孔子之伟岸,继而笔锋一转,指出当传统被视若“粪土”, “孔子之在中国,亦遂如苏格拉底之钉死于十字架”,厉言 “倘必问罪,请直捕罪人,而勿归狱于孔子”。

纪念的历史有两种,一为赞美,一为讽喻,吴宓的文字属于后者。在以“破坏激烈”为标榜的时代氛围下,吴宓及其学衡同人倡言平和地对待他者和自我,这种理念被凝练为《学衡》杂志的宗旨——“昌明国粹、 融化新知”。“国粹” 与 “新知”,或曰中国与西洋,并非二元对立之存在,彼此不仅具有互文性,而且看似老旧的“国粹”被“昌明”后还可焕发新意。同样,所谓“新知”,如果没有“融化”,则不可能转化为内在的“自我”。学衡同人的文化观俨如多棱镜,有多个面向。一曰调和。以孔教为中枢和以佛教为辅翼的中国文化,与希腊罗马之文章哲理和耶教融合孕育而成的西洋文化, 并非殊途异曲, 彼此可以融会贯通。二曰本真。“一国家一民族之进化,必有与他国家他民族所同经之阶级、同具之心理,亦必有其特殊于他民族他国家。” 三曰改良。文化源远流长,经由逐渐酝酿和孳乳煦育而成,对 “狭隘的自我满足、 固步自封”,可取渐进改良之法。四曰中道。是为旧学与新知、自我和他者之间的平衡。

然而,孔子的境遇似乎暗示了学衡同人不期而至的地平,多年来学衡同人因其文化主张而散落在边缘,直至20世纪末始有改变。如今,学衡同人的倡言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这不完全是正反互换、否定之否定的结果,而是在经历了现代化和全球化及其反复之后,学衡同人破除彼我二元对立的文化自持在思想上和经验上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这种自持,用今人的话就是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

全球本土化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和本土化(localization)的合体。本土化之所以成为“问题”乃由全球化引发,因此二者的邂逅无论以何种形式呈现,必然导致全球本土化的结果。本书收录的学衡诸君文章,上溯1918年,下至1949年,作者有汪懋祖、胡先骕、梅光迪、刘伯明、柳诒徵、徐则陵、缪凤林、景昌极、钱堃新、吴宓、萧纯锦、邵祖平、张其昀、刘掞藜、张荫麟、郭斌龢、陈寅恪、范存忠、胡焕庸、王瀣、贺麟等。书中的文章或可在一些个人文集里找到,但窃以为收录在文集里的文字固然呈现出作者的思考轨迹,亦有其无法规避的弊端,即模糊了文章是在怎样的情境下被催生出来的;而按时序将学衡同人的文字汇为一册,读者则不难看到一种思想和情感的共振。

现代世界是一个将复数的历史纳入单数进程的产物,全球本土化提供了别异于单数世界的历史时间;如果没有复数的历史,要想建立所谓自持的历史叙述是不可能的。缘此,学衡诸君的文章所映射的复数的现代性,应由后来者发扬光大。

是为序。

目 录


  • 致《新青年》杂志记者/ 汪懋祖

  • 中国文学改良论(上) / 胡先骕

  • 送梅君光迪归圜桥序/ 汪懋祖

  • 自觉与盲从/ 梅光迪

  • 新文化之真相/ 胡先骕

  • 欧美新文学最近之趋势/ 胡先骕

  • 学生应有的态度及精神/ 刘伯明

  • 论近人讲诸子之学者之失/ 柳诒徵

  • 学者之精神/ 刘伯明

  • 评提倡新文化者/ 梅光迪

  • 近今西洋史学之发展/ 徐则陵

  • 《尝试集》 / 胡先骕

  • 再论学者之精神/ 刘伯明

  • 评今人提倡学术之方法/ 梅光迪

  • 论中国近世之病源/ 柳诒徵

  • 文德篇/ 缪凤林

  • 论批评家之责任/ 胡先骕

  • 文学与真与美/ 景昌极

  • 理想之中国文学家/ 钱堃新

  • 论今日吾国学术界之需要/ 梅光迪

  • 说今日教育之危机/ 胡先骕

  • 论新文化运动/ 吴宓

  • 公民的精神/ 刘伯明

  • 平等真诠/ 萧纯锦

  • 论新旧道德与文艺/ 邵祖平

  • 华化渐被史/ 柳诒徵

  • 现今西洋人文主义/ 梅光迪

  • 共和国民之精神/ 刘伯明

  • 以哲学眼光评论我国近今教育趋势/ 刘伯明

  • 安诺德之文化论/ 梅光迪

  • 论今日文学创造之正法/ 吴宓

  • 白璧德之人文主义/ 吴宓 译

  • 地理学之新精神/ 张其昀

  • 中国文化西被之商榷/ 柳诒徵

  • 白璧德论民治与领袖/ 吴宓 译

  • 与顾颉刚讨论古史第二书/ 刘掞藜

  • 评近人对于中国古史之讨论/ 张荫麟

  • 中国与中道/ 张其昀

  • 《中国文化史》绪论/ 柳诒徵

  • 新文学之痼疾/ 郭斌龢

  • 芬诺罗萨论中国文字之优点/ 张荫麟 译

  • 论孔教之价值/ 吴宓

  • 浪漫的与古典的/ 吴宓

  • 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 陈寅恪

  • 论中国语言之足用及中国无哲学系统之故/ 张荫麟 译

  • 冯著《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陈寅恪

  • 人文主义与现代中国/ 梅光迪

  • 《国风》发刊辞/ 柳诒徵

  • 孔学管见/ 柳诒徵

  •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 郭斌龢

  • 孔子与西洋文化/ 范存忠

  • 文化的训练/ 缪凤林

  • 南高精神/ 胡焕庸

  • 人格教育/ 王瀣

  • 朴学之精神/ 胡先骕

  • 新理智运动刍议/ 景昌极

  • 中国民族之文化——一个历史学者对于中国民族文化问题的总解答/ 缪凤林

  • 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贺麟

  • 论中西文化的差异/ 张荫麟

  • 白璧德——当代一人师/ 张其昀

  • 孔子圣诞感言/ 吴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