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信息

讲座回顾 | 李恭忠:近代中国“社会”概念的形成
发布时间:2023-06-18

2023年5月23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暨学衡研究院李恭忠教授应邀前来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进行了一场题为“近代中国‘社会’概念的形成”的专题讲座。


讲座伊始,主讲人以3个研究发问为先导,向与会听众解释了这份研究的缘起。3个问题分别为:现代汉语“社会”一词为何存在如此多样乃至正反对立的意涵?古汉语的“社会”一词有何特别内涵?在与society对接过程中存在什么误读?近代中国新式的“社会”概念,有何内在紧张关系?此后,他分别从“本土渊源”、“外来知识”和“中外调和”等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在本土渊源部分,李恭忠教授借由对古代汉语文本中“社会”一词细密地语言、语义演变研究,证明了古汉语中的“社会”与近代的“社会”一词并非同一概念,不宜宽泛地解释为“志趣相同者的团体组织”。古汉语中的“社会”意义十分丰富,既代表着自上而下创造的古老风俗——作为治民之术的“社”集 ,又是民间蓬勃生长的迎神赛会——作为日常生活的“社会”,其中包含着官、民隐然的两立态势(秩序隐患和官府管控)。

外来知识版块,主要是对英语“Society”一词的引进、翻译以及中文意义的定型展开考察。与第一版块类似,主讲人在这一部分对“Society”和“Société”在英文和法文中意义的流变做了梳理。随后,将研究的目光锁定于早期来华西人编纂的双语词典,以及以郭嵩焘为代表的一批最早接触西方社会的华人对于Society一词与中文“会”“社”等原有词汇的翻译对接问题。通过研究,他指出在晚清的各类翻译文本中, Society概念的抽象内涵并未得到准确的传播。译者主要着眼日常交往和具体结合形态。此外,这一翻译还带有显著的居高临下视角、民间路径和异端色彩,与古汉语“社会”颇有相通之处。

在最后一个板块,主讲人考察了经由明治日本对“Society”概念以及相关理论的引入和“内化”过程。明治日本知识人使用汉字“社会”一词对译“Society”,并引入相关理论著作,从而为传统的“社会”一词注入了全新内涵。甲午以后,经过日本改造的“社会”作为新名词、新概念传入中国,又与古汉语“社会”一词原有的意涵相互混杂。由此形成的中国近代“社会”概念体现了中西新旧纠缠的特征,具有复杂乃至相互对立的内涵,既提示着时代的新方向和“未来的地平线”,又暗含着个人、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