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信息

呼唤中国的公共史学——《中国公共史学集刊》稿约
发布时间:2025-02-27

敬启者:

重新起航的《中国公共史学集刊》由澳门大学历史学系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理论研究所、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协办。王笛教授任主编,孙江教授、杨念群教授、姜萌教授、邱伟云教授协助。

集刊以全球本土化为主旨,扎根中国,放眼世界;既以公共史学为研究对象,亦以公共史学为研究方法,以期呼应现代史学发生的转向。

集刊计划每年2卷。拟刊载如下议题的论文、访谈和书评:

1、公共史学的理念与方法;

2、情感史;

3、口述史;

4、微观史;

5、历史记忆;

6、文化遗产;

7、非虚构写作;

8、影像与声音;

9、历史知识数字化应用

……

为了更准确传递信息,特做如下解释:

1、以上议题,既欢迎理论思考类的论文,也欢迎概括实践经验的论文;

2、需遵守学术规范,版权信息清楚;

3、来稿必复,欢迎青年研究者来稿;

4、注释标准参照《历史研究》目前通行规范;

5、刊发论文将支付一定稿酬;

6、接收稿件邮箱:

chinapublichistory@126.com

期待各方朋友赐稿!


《中国公共史学集刊》编委会

2025年2月26日




Public History


公共史学构建新型历史话语

王笛

公共史学作为一种以公众参与为核心、以多元叙事为特征的新型历史研究范式,正在影响着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它突破传统史学的学术壁垒,重新定义历史书写的主体与方式,为当代中国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历史叙事共同体开辟了新的路径。在我看来,历史不应该再是象牙塔里面的孤高学问,而是成为民众生活的鲜活记录。公共史学的生命力,源于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怀。这种实践既非对学术研究的简单通俗化,亦非对大众趣味的刻意迎合,而是在专业性与公共性之间架设桥梁。 

公共史学的当代价值,体现在对历史叙事方法的突破,更体现全球视野与本土经验的多维观察。公共史学的方法创新,可能改变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可以造成公共话语空间的思想和文化重构。传统史学往往以精英视角建构宏大叙事,而公共史学则通过口述史、微观史、非虚构写作等多元路径,将镜头对准被遮蔽的历史。这种叙事转向不仅拓展了历史书写的维度,更让普通民众从历史的“旁观者”转变为“记录者”和写作者。

历史不再只是尘封的往事,而可以成为跨越时空的对话。


公共史学是重审自他关系的契机

孙江

历史始于人与神关系的断裂,神人不分是不可能有历史的。然而,由于书写行为所缠绕的力的磁场作用,“神话”与“人话”的交错构成了既往历史的基调。

在前现代,有如恒河沙数的“人话”被收敛于“王话”中,历史的主角是帝王及其国家。进入现代,“王话”为集合单数的“族话”所替代,国民及其国家是历史的载体。在后现代,特别是AI时代的不期而至,人还能不能说话已然成为问题,在此,公共史学俨如对抗失语的隐喻:张扬复数的声音,追求变换自在的叙事。

公共史学由来有自,虽如此,我属意的公共史学一体而多面:作为记忆研究,它自说自话,不是被写体;作为微观史,它不止阐幽发微,还给疑似的因果律祛魅;作为口述史,它区分信息与知识,追问“口述”何以为“史”;作为情感史,它关心非理性的跃动,非日常与日常化的置换;作为书写,它通过非虚构写作,在历史的空白处宣示主权。

一言以蔽之,公共史学是当下意识和行动的折射,是重审自他关系的契机。


中国公共史学正在迎来最好发展机遇

姜萌

发现知识与运用知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因,也是各个学科彰显自身价值的两个路径。作为人类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历史学以“过去”为研究对象,发现真相、总结经验,并将其运用到“现在”的历史创造中,以期美好的未来。在此过程中,坚守发现知识的实事求是原则与实现运用知识的经世济用目标之边界并不清晰,也不易把握。由此产生各种问题与误解,让当代中国历史学从业者更多采用保守态度,只重视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发现知识,忽视,甚至放弃历史知识的运用。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这种思维面临的挑战正在凸显。当代中国史学的健康发展需要内外兼修,既要向内用力,提升发现历史知识的能力,也要勇敢走向现实世界,更加重视历史知识的运用与传播。

史学从业者发现知识能力的提升,除了拥抱人工智能,别无他法。已经具备在占有资料基础上进行推理分析能力的人工智能工具对历史学最直接的挑战,可能是逐步取代传统的以史料考订为基础的实证研究。知识发现与信息整合难度的降低,却凸显了更主观的历史思考与智慧凝练的价值。考诸中外史学发展可知,大变局中的人类,最希望“通古今之变”,最渴望有思想穿透力的历史作品。

以历史知识运用与传播为核心任务的公共史学,正在迎来最好发展机遇!


数字人文:

公共史学的“显微镜”与“望远镜”

邱伟云

历史学从未像今天这般贴近公众。数字技术的介入,使公共史学从象牙塔中的学术对话,转变为一场全民参与的历史重构。数字人文的使命,正是以技术之力撬动历史的“沉默多数”,让庶民之声、历史之痕从碎片中浮现,在技术与人文的交织中,重构属于所有人的历史叙事。

传统公共史学因材料的分散与叙事的微观,只能从事于“小写的庶民历史”。数字人文技术的介入,为这一领域注入全新可能,如利用文本挖掘、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可将口述史、地方志、民间文献等零散材料系统化,为情感史、文化遗产研究提供结构化数据库;影像修复、声音分析、三维建模等技术,能将历史记忆从文字拓展至视听维度,重现被遗忘的文化现场;数据关联与可视化则让微观个案与宏观趋势联动,揭示历史洪流中的个体脉络。大模型技术的涌现,进一步模糊了“研究者”与“公众”的边界。它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群智”方法:通过分析海量庶民史料,大模型可跳出单一学者视角,重绘未被书写的历史主线;大语言模型还能突破国界与意识形态壁垒,将地方口述史纳入全球比较框架;公众更可通过数字平台贡献家族史料、标注历史影像,使研究从“单向输出”转为“协作生产”。在数字人文与公共史学的交叉领域,期待更多情感与记忆计算、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生、历史知识的公众参与等研究。数字工具并非历史的“解构者”,而是让沉默者发声、让断裂处弥合的“缝合针”。当显微镜洞察个体命运,望远镜俯瞰文明长河,公共史学终将走向一种更包容的“大写历史”:它属于庙堂,更属于街巷;属于学者,更属于每一个曾被历史遗忘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