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信息

蔡少卿先生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史研究
发布时间:2025-03-08

蔡少卿先生(1933-2019),江苏常熟人,当代著名史学家、秘密社会史研究专家。早年在乡间上小学,1952年毕业于常熟大南中学,留校任教。1954年,入南京教师进修学院政治班学习。1955年夏,参与创办江苏省教育行政干部学校(后改为江苏省教育学院),承担哲学和中共党史的教学工作。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60年春提前毕业,留系工作。1961年冬,开始担任著名历史学家邵循正先生的助手,1964年考取邵先生的在职研究生。1968年底被迫离开北大,在苏北盐城地区机床厂当铸造工,并担任车间指导员和党支部书记。1973年,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直至2003年退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史学界“五朵金花”绽放,其中之一就是农民战争史研究。在这种氛围下,秘密社会与农民战争、辛亥革命的关系等问题,受到了学界的关注,也引起了当时还是年轻教师的蔡先生的兴趣。1962年起,他在邵循正先生帮助下,多次进入中央档案馆明清部(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前后用了一年多时间,查阅了刚刚整理好的清代秘密结社全部档案,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关于天地会的起源问题》一文。

天地会是在近代政治、社会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民间结社,但其历史渊源却一直迷雾重重。此前学界一般认为,天地会是明末清初郑成功创立的民族抗争组织。但这种认识主要源于天地会内部的传说,以及辛亥革命期间革命派的说法,缺乏可靠的史料和史实依据。而蔡先生这篇文章,基于全新的档案资料,打破了前人的研究框架,提出了全新观点:天地会创立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原本只是破产劳动者在以往民间结社拜盟习俗基础上结成的秘密团体,既具备内部互助互济、组织下层群众反抗压迫的功能,也存在诸多落后性与弱点。



图1 蔡少卿先生在《北京大学学报》1964年第1期发表论文《关于天地会起源问题》


1963年5月,这篇论文提交给北大的“五四”科学讨论会,随后在《北京大学学报》1964年第1期正式刊载,得到了学界前辈的高度评价。著名史学家向达先生风趣地说:“天地会起源问题历来是个谜,这次被蔡少卿像‘捉鬼’似的抓到了,他利用了第一手的档案资料,多方面论证,很有说服力,是难得的一篇好文章。”半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再看,这篇文章开创了从经济—社会史路径出发、基于原始档案资料研究帮会史的先河,引领了此后几十年秘密社会史研究的方向,已然成为天地会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学界同行笑言蔡先生“一篇文章打天下”,虽为戏言,实则是对他开创性贡献的高度认可和由衷钦佩。

蔡先生在南京大学任教三十年,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诸多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学术研究,一方面以开创性地运用原始档案材料而见长,另一方面视野非常开阔,跨越了清代以来的几个世纪,涉及秘密社会、民间宗教、农民起义、劳工运动、近代土匪以及中国近代社会史上的诸多重大问题。这些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开的研究,都围绕一个核心主题——探讨下层社会的历史,在此基础上反观近代中国历史变革的动力机制。有学者曾精准地概括道:蔡先生的研究,就是从秘密社会发现中国社会的秘密!这种独到、精深且大处着眼的研究,收获了一系列卓越的学术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1987年,蔡先生的代表作《中国近代会党史研究》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大量利用档案资料系统深入研究秘密会党的专著,堪称会党史研究领域的划时代之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戴逸、李侃、来新夏等著名史学家先后在《光明日报》、《大公报》、《北京日报》上发表评论,苏联《远东问题》杂志、《亚非人民》、日本《中国月刊》、香港《虎报》也相继发表评论文章。学界一致认为,这是一部勇于探索、求实求真的开创性著作,初步确立了中国近代会党史研究的基本框架和学术体系。


图2 蔡少卿先生的代表作《中国近代会党史研究》书影


图3 蔡少卿先生主编的《再现过去——社会史的理论视野》书影


此外,蔡先生还出版了《中国秘密社会》(1989)、《秘密社会与工农运动》(杜克大学出版社1986年英文版)、《民国时期的土匪》(主编,1993)等学术著作,主编十卷本《中国秘密社会丛书》,并与公安部专家合作主编七卷本《中国秘密社会》。这些著作,进一步搭建、充实了中国秘密社会史研究的学术体系。

蔡先生不仅在秘密社会史研究领域造诣深厚,出版了一系列原创性个人论著,还通过组织学术翻译、主编学术丛书、主办学术会议、创建学术团体等多种途径,不遗余力地倡导社会史研究,推动中国史学的创新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史研究刚刚在中国重新起步,急需了解国外相关研究状况。蔡先生早年跟随邵循正先生治学,即留意外文学术资讯;改革开放以后,又较早走出国门开展学术交流,注重引介国际学术前沿,推动中国史学的创新发展。他带领首届硕士生孙江等人,组织翻译西方社会史研究的经典论文,在浙江人民出版社编辑汪维玲女士的大力支持下,1988年出版了《再现过去——社会史的理论视野》一书。这本书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至今仍然是了解西方社会史理论脉络的重要参考书。

为了促进中国本土的社会史研究,蔡先生精心主编了一套大型的《中国社会史丛书》,1989~1996年间陆续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著作20种。丛书编委包括孙江、李良玉、李晓东、杨念群、王光照等人;作者汇集了当时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者,除主编外,还包括经君健、张树栋、冯尔康、沈大德、吴廷嘉、严昌洪、唐力行、姜涛、李良玉、金良年、濮文起、钱杭、承载、李禹阶、苏智良、陈丽菲、陆震、贺云翱、赵世瑜、池子华、徐吉军、李秀领、孙江、陈宝良等人。丛书题材广泛,涵盖中国历史上的社会结构、秘密社会、民间宗教、社会生活、社会风俗、社会心态、婚姻家庭、丧葬礼俗、宗族、人口、士人、商人、胥吏、宦官、流民、贱民、酷刑、洋教、黑社会,等等。这套丛书与天津人民出版社大致同一时期组织出版的《社会史丛书》相互辉映,为社会史研究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4 蔡少卿先生主编的《中国社会史丛书》书影


蔡先生十分关心学术共同体建设,积极为之贡献力量。1984年,参与创建中国会党史研究会,并在1988~2004年担任会长。1988年,创建江苏省社会史学会,长期担任会长。此外,还参与创建中国社会史学会,长期担任顾问。1988年10月,在南京大学主办第二届中国社会史学术研讨会。1993年,又在南京主办第一届中国近代秘密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些努力,促进了国内外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对社会史研究在中国的蓬勃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一勺食盐放入一杯水中,很快便会溶化于无形,却能为这杯水增添持久的味道。20世纪80年代重新起步的社会史研究,迅速融入当代中国史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潮流,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面貌,以至于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社会史究竟为何。不过,社会史曾经并且依然在为中国史学、中文学术带来灵感启发与持续活力,这一点毋庸置疑。

蔡先生在人才培养方面同样成就斐然。从1985年起,他开始在南京大学历史系招收研究生。此后二十多年,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九十多人,还指导了一大批外国高级进修生。蔡先生循循善诱,具有宽广的学术胸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因材施教。指导过的学生,有的任职于实际工作部门,大多任教于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不少人成为知名学者。其中,有人将秘密社会史、社会史研究发扬光大,也有人进一步探索出概念史、公共记忆研究等新路径、新方法;有人在史学内部不同领域开拓创新,也有人在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宗教学、教育学等学科大显身手。从事的专业领域、学术研究的理路风格各异,但都传承并发扬了蔡先生博学笃行、求实创新的学术精神。



图5 蔡少卿先生从教六十周年之际学生敬献贺联,2012年


蔡先生的学术成就和贡献,赢得了学界同行的称誉和敬重。亚洲研究学会前主席、哈佛大学讲座教授裴宜理(Elizebath Perry)曾经不无感佩地回顾:“他将中国和外国学术传统中的精华结合起来,把南京大学的社会史学科建成了著名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出版了一系列杰出的成果,在国际学术界赢得了高度声望。”

学者以论著传世,师者有后学传承。蔡先生出身江南寻常农家,有幸得到名校名师的指导熏陶,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开辟出独具特色的学术天地,取得了卓越学术成果,扶助了众多学人成长,在当代中国学术史上留下了深厚的印记。作为大历史中的普通人,这何尝不是一种不朽。


2025年2月19日  南京仙林


(作者:李恭忠,1999-2002年在蔡少卿先生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会党史研究会会长、江苏省社会史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