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沉淀于概念当中,概念提示着历史的进程。历经语言学转变之后,近代知识的“非自明性”成为国际史学界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起源于德国的概念史研究,通过对历史上主导概念之变迁的探究,来揭示知识的建构和一个时代的基本特征。近十余年来,概念史研究在东亚学术界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孙江教授组织下,2011年11月、2014年4月,南京大学先后召开了两次东亚近代知识和概念史方面的国际学术会议。学衡研究院成立后,即以概念史研究作为最主要的任务,拟从全球史角度考察西方知识移入中国/东亚的过程及其变异,由此揭示东亚现代性的独特面貌。目前为止,本院创办了学术集刊《亚洲概念史研究》,作为专门推进概念史研究的开放性平台。同时正在进行资料库建设,目标是编纂一部包含近代中国100个关键概念的概念史大辞典,在此基础上出版一套大型的中国概念史丛书。
相关著作:
孙江、陈力卫主编:《亚洲概念史研究》第2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
孙江、刘建辉:《東アジアにおける近代知の空間の形成》,东方书店,2014年。
孙江、刘建辉主编:《亚洲概念史研究》第1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
闾小波:《近代中国民主观念的生成与流变:一项观念史的考察》,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
孙江主编:《新史学》第二卷《概念·文本·方法》,中华书局,2008年。
张凤阳等著:《政治哲学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相关论文:
闾小波:《“民本主义”之输入与意涵之回归》,《学海》2018年第5期。
张凤阳、罗宇维、于京东:《民族主义之前的“民族”:一项基于西方情境的概念史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7期。
张凤阳、于京东、罗宇维:《西方文化史上的一场话语之争——基于概念史视角的“区隔-歧视-排斥”模式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
于京东:《祖国:一项基于近代西方语境的概念史考察》,《南京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
张凤阳:《西方民族一国家成长的历史与逻辑》,《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孙江:《切入民国史的两个视角:概念史与社会史》,《南京大学学报》2013年。
李恭忠:《晚清的共和表述》,《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1期。
孙江:《概念、概念史与中国语境》,《史学月刊》2012年第9期。
李里峰:《概念史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福建论坛》2012年第5期。
李里峰、陈蕴茜:《知识与制度脉络中的东亚概念史研究——“东亚近代知识与制度的形成”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史学月刊》2012年第9期。
孙江:《拉克伯里“中国文明西来说”在东亚的传布与文本之比较》,《历史研究》2010年第1期。
沈国威:《严复与科学》,《東アジア文化交渉研究》别刊第四册,2009年。
张凤阳:《共和传统的历史叙事》,《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概念史
概念史
发布时间:2019-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