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衡尔雅文库”系列讲座
“学衡尔雅文库” · 第五讲 “胡先生” 的风光与失落: 五四前后的 “人道主义” 时间: 2020年11月26日 19:00 地点:腾讯会议 441 5637 7960 主题: 人道主义 主讲人: 章 可 副教授 复旦大学历史系 主持人 :刘 超 教授 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 讲座简介 第五讲: 中文里的“人道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从清末到五四运动前后,伴随着国际人道主义思潮的兴起,它频繁出现于中国趋新学人笔下,成为当时流行的“主义”里不可忽视的一种。但清末民初的“人道主义”表述主要体现为一类软性的博爱、平等主张,缺乏社会条件和更坚固的内在伦理支撑,在五四之后逐渐遭到各方质疑。五四前后“人道主义”言说中的重要特点,是“人道”的施与者和接受者、先知者和后觉者、启蒙者和被启蒙者之间的不对等性。这种不对等性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环境中激发出更深层次的困境。 主讲人 章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著有《中国“人文主义”的概念史,1901-1932》(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主编包括《近代中国的知识生产与文化政治》(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等。 主持人 刘超,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教授,著有 The Matrix of Modern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Manchukuo Literature from 1937 to 1941 (Peter Lang, 2019),译有《当代文化理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等。 讲座形式 应广大师友对“学衡尔雅文库”系列讲座的热情关注,我们决定在征得主讲人同意的前提下,公开本次讲座腾讯会议号 441 5637 7960。为保证主讲人的权益及考虑到参会人数的相关限制,请各位听众以“姓名-学校-身份(教师、博士生、硕士生或本科生)”的格式修改自己的信息,同时请勿录屏传播,我们会在会议开始前对不符合格式的人员进行清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