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学在学衡|潘光哲:近代中国思想史专题(附选课方式)
发布时间:2023-05-06

课程介绍

学衡研究院是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交叉、理论创新的重要平台和研究基地,曾开设希伯来语、拉丁语课程以及多门本科生DIY研读研究课程。

本次特邀潘光哲老师为同学们开设“近代中国思想史专题”密集课程,从2023年5月7日(周日)至5月12日(周五)止,每晚9-10节(18:30-20:30),共六次,每次两个小时。

课程向校内同学,特别是在读博士和有志于攻读博士学位的硕士生开放,报名时需提交自己与课程有关的想法与动机,入选人数以15名为限,本课程不接受旁听。入选者需按时提交作业,完成课程的各项要求。欢迎大家报名!


近代中国思想史专题

(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

潘光哲 研究员


01 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近代中国思想史专题

授课教师:潘光哲

课程助教:林   鑫

课程时间:5月7日~12日,每晚9-10节(18:30~20:30)

课程人数:15人左右

报名方式:填写报名表并发送至lx@smail.nju.edu.cn(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下载报名表),一经入选,会通知进入课程群

报名截止时间:2023年5月5日(周五)12:00


02 课程介绍

主讲人就其涉猎研究所及,向修课同学介绍近代中国思想史中若干议题的史学和史料。

阅读材料与作业要求相配合。每次课程前,修课同学需根据大纲内“阅读材料”和“作业要求”两项,提交500-1000字报告(至多1000字)

如果无法完成“作业要求”,至少须针对阅读材料本身撰写不超过500字的摘要报告。

03 课程大纲

基本读本:

  • 潘光哲(等著):《中华民国专题史(第二卷):文化、观念与社会思潮》(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一)问题与史料发掘

阅读材料:

  • 王尔敏:《近代中国思想研究及其问题之发掘》,《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作业要求:提出王尔敏文中未曾提到的一个思想史问题及其史料方向。若想不到,至少要就文中提出的某一议题,指出基本史料与研究成果。

 

二)史料批判与史学知识

阅读材料:

  • 潘光哲:《张自牧论著考释札记:附论深化晚清思想史研究的一点思考》,《新史学》,卷11期4,2000年12月。

  • 潘光哲:《“严复时刻”之再思(《探索政治现代性:从马基维利到严复》书评)》,《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期74,2021年6月。

作业要求:就个人研究之旨趣或选题,指陈基本史料与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否实证相契或阙如可疑。

 

(三)思想与生活

阅读材料:

  • 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兼论思想史的层次》,《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17;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作业要求:举出可以与王汎森的论述同调或异调的一个例子。

 

(四)建构“经典”与言说的文本

阅读材料:

  • 潘光哲:《怎样欢迎“赛先生”:胡适与巴斯德》,《思想史》,期6,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6月。

  • 潘光哲:《画定“国族精神”的疆界:关于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思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53,2006年9月。

作业要求: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胡适、鲁迅(或类似地位的思想人物)为什么重要/不重要?还有研究空间吗?

 

(五)史学实践

阅读材料:

  • 潘光哲:《郭沫若与王国维:建构史学实践的“论述社群”》,东吴大学人文社会学院(编),《二十世纪人文大师的风范与思想──中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7。

作业要求:如何书写现代中国史学史?请述己见。

 

(六)“手工作坊时代”的概念史研究

阅读材料:

  • 潘光哲:《想象“现代化”:一九三〇年代中国思想界的一个解剖》,《新史学》,卷16期1,2005年3月。

作业要求:本文能称之为概念史研究吗?有请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