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胡先骕全集》出版暨胡先骕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院长孙江、北京
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胡晓江、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沈卫威等一众专家就胡先骕的生平、交游与思想做了深度交流。
胡先骕是中国植物学奠基人,水杉的发现与命名者,被毛泽东称为“中国生物学的老祖宗”。他是第一个命名植物新属和新科
的中国植物学家,中国国立大学第一个生物学系、中国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所的创建者。
同时,胡先骕还是文学批评家、教育家和旧体诗人,学衡派创建人之一。他一生留下大量著述,覆盖植物学、科学建设、语
言文学、诗词、科学和文学翻译、教育思想和公民社会等多个领域。此次出版的《胡先骕全集》由其孙女、北京师范大学社
会学院教授胡晓江领衔,历时9年编纂完成,全景展现了这位民国“多面手”学者的全貌。
研讨会上,胡晓江表示,南京是胡先骕事业的起点,留美归国后的第二年,他便受聘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林专修科植物
学教授。胡先骕在南京前后工作了10年之久,“在国立东南大学奠定的‘学贵宏通’以及苦学的精神贯穿了他一生的事业”。
在南京工作期间,南高师联合北大等四校共同发起采集西南植物标本项目,公推胡先骕为“采集主任”,得到国内众多教育机
关的响应,成为中国学界一大盛事。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沈卫威与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牛力等专家就这一
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据他们研究,项目推进过程中,胡先骕与哈佛阿诺德植物园多位学者有密切沟通,与哈佛E.D.Merrill
教授接洽多次,就采集和鉴定等事项进行探讨甚至合作。由此,一个中国学界发起的学术项目,被卷入到全球化的学术网络
中。在这一过程中,胡先骕及他所在的南高师(东南大学),不仅成为全国学术事业的领导者,也成为全球学术视野的重要
部分。这个项目也将胡先骕的学术事业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南高师并入国立东南大学后,胡先骕与秉志一起创建了中国国立大学的第一个生物学系国立东南大学生物系,这也是现在南
京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相关专业的源头。其间胡先骕赴美留学两年,其博士毕业论文上仍署名东南大学胡先骕。
在南京,胡先骕还和梅光迪、吴宓等人一同创立了中国学术史上重要的流派——“学衡派”。
胡先骕虽为植物学家,但他“博通中西,文理兼擅”,“他又有发表欲,无论是科学论文、文学批评、政论建议、诗词歌赋,都
要展现出来让大家看到。”在《世间曾有胡先骕》一文中,胡晓江曾这样写道。
1920年胡适发表《尝试集》,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因文学理念不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胡先骕提出
了批评,但竟无一家报刊杂志愿意发表他的文章。梅光迪听说后,提出创办杂志,为同人宣扬自己的主张提供平台,这本杂
志就是《学衡》。从此,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扮演着中流砥柱的角色、与北大学人形成南北鼎立之势的群体诞生了。
学衡派在当时被讥为保守派,其实他们并不守旧。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院长孙江将学衡派定位为“中国文化的守护人”。“学衡
派坚决反对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激进主张,坚持要分清‘国粹’与‘国渣’,不能将‘孩子’和‘洗澡水’一同倒掉。在引进西方文
化方面,学衡派也有超卓的历史贡献。开风气之先的西洋文学系就是学衡派最先创立的”。我们现在总是谈“人文主义”,实际
上,“人文主义”这个词还是胡先骕于1922年3月从英文Humanism一词译成的。孙江认为,以胡先骕为代表的学衡派坚守着基
于中国本位汲取西方文化的观点,对当下仍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1927年前,胡先骕计划在明孝陵附近建造植物园。可惜北伐战争发生,在时代的裹挟下,他最终离宁北上,继续打造和扩充
他的生物学事业版图。“如果没有那场战争,我相信胡先骕会留下来,那我现在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南京人。”胡晓江笑言。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臧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