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江教授,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受邀参加学衡研究院十周年的纪念活动,让我回想起十年前曾代表学校出席学衡跨学科研究中心成立大会的情景。十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当时处于初创阶段的学衡跨学科研究中心,已经成为成绩斐然的学衡研究院;当时台下很多学生,现在已经成为了在座的诸位青年学者。在此,我要向孙江教授、向学衡研究院的各位同仁表示热烈祝贺!向关心支持学衡研究院创建和发展的各位老师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学衡,是南京大学校史和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20世纪早期活跃于中国文化界的学衡派和1922年创刊的《学衡》杂志,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学术与思想。“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的宗旨至今仍常被提起,吴宓、梅光迪、刘伯明、柳诒徵、胡先骕等一个个名字照亮了中国学术史。至今我们回望这段思想激荡、学派争锋的历史,除了仰望学术前辈的开拓性贡献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铭记和发扬他们的学术精神。
2014年,孙江教授带领学术团队开始了承继“学衡”,探索新域、阐发新知的征程。十年来,无论是关于学衡派本身的研究,社会史研究,还是开拓性的记忆研究、概念史研究和知识史研究,学衡研究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亚洲概念史研究》、《新学衡》成为新兴的学术阵地,蔚为壮观的《学衡尔雅文库》等系列学术成果反响强烈,《重审中国的“近代”》、《镜像中的历史》等学术专著广受好评,“现代中国公共记忆与民族认同”等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成果丰硕,《记忆之场》等译著推动了中西学术互鉴,获得省部级奖项的大量学术成果证明了研究院的学术影响力。更为重要的是,学衡研究院举办的各项学术会议、工作坊、系列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已经成为南大师生心中的品牌。我此前也参加过学衡研究院举办的许多场学术会议和活动,会场上不仅有知名学者间的切磋交流,也能看到大量青年学生前来聆听学习。这些高质量的学术活动为同行提供了思想碰撞的平台,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与名家面对面的机会。
今天孙江教授为座谈会提出了“全球本土化的人文研究”这个主题,这也和他近期一直倡导的“全球本土化”这一理念一脉相承。就1920年代的学衡派而言,他们坚持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立场虽然一直被视为是一种“保守”,但是从学衡派主要成员的经历来看,不少人有着西洋留学的背景,学衡派的主要人物梅光迪和吴宓本身就专治西洋文学。他们对中西文化都有着深刻的了解和研究,他们也是在深入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这是基于学术理性的判断,与盲目自信、故步自封的保守派有着本质区别。而对于当下的研究而言,“昌明国粹”意味着扎根本土,“融化新知”意味着要放眼全球。“无偏无党,不激不随”要求学者要有独立客观理性的基于学理的学术判断,而我们奋斗的目的即是“论究学术,阐求真理”。全球本土化的学术理念与一百多年前学衡派前辈的宗旨是呼应的,放眼全球,海纳百川,吸纳全球优秀的文明和学术成果,同时扎根本土,做中国土地上的学问,深入阐发历史、社会与文明,这也是当代人文社科学者应有的视野与情怀。
学衡研究院的学者是跨学科的,来自于历史、文学、政治、新闻、社会等多个学科,但学衡研究院的研究是有体系的,有方向的,有系统的,这也可以视为当下中国文科跨学科研究团队的典范。学衡研究院从事的研究既有此前已经有相当基础的领域,比如社会史研究,这本来就是蔡少卿先生带领下我校的传统优势领域,近年来的研究逐渐深入,发展势头依旧迅猛。也有十几年前才刚刚兴起,但在学衡研究院带领下已经成为一片肥沃热土的研究领域,比如概念史和记忆研究。尤其是《学衡尔雅文库》已经发布的和即将出版的著作,代表着这一领域的前沿。还有刚刚提出不久,但很有发展潜力的领域,比如知识史。凡此种种,都是放眼全球之后关注本土,融汇中西而照应当下。这些研究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视角,融入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产生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成果,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学术新人。因此我认为,学衡研究院的工作是重要的,发展历程是不容易的,成绩也是巨大的。我也坚信学衡研究院各位师生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在这样一个有学术理想、有自己的理念、有浓厚氛围的团队里学习和工作,是大家的荣幸。
在此也再次祝愿学衡研究院学术之树常青,各位老师事业蒸蒸日上,各位同学学业进步,各位嘉宾健康愉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