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前瞻:
学衡研究院的2021和2022年
旧岁将去。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谨向各位朋友致以诚挚的祝福,感谢大家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
学衡研究院2021年度主要学术活动和成果如下。
第一届 “中国革命的概念史研究”
学术研讨会
2021年4月10日,由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主办,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和《党史研究与教学》编辑部协办的第一届“中国革命的概念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南大仙林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近三十名学者参会,围绕“视野与方法”、“阶级与国民”、“制度与实践”和“文本与书写”等主题展开交流,深入探讨如何从概念史视角研究中国革命问题。
“时代与史学——
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对话”高端论坛
2021年4月17-18日,由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共同主办的“时代与史学——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对话”高端论坛在南大仙林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二十六位中国史与世界史的知名专家学者汇聚南京,研讨了历史学家对于时代、对于史学自身的新思考,以及历史学研究对于当下中国和世界可能提供的智慧等问题。
“法国与中国:互为他者的近代”
学术工作坊
2021年6月6日,由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主办的“法国与中国:互为他者的近代”学术工作坊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圣达楼举行。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汪朝光研究员作《中国的世界史研究》的主旨演讲。来自南京大学的六位学者与青年学生汇报了各自关于法国政治、思想与中法关系研究的内容,并就《记忆之场》全本翻译项目推进工作进行研讨与详细部署。
“南京论坛2021”分论坛:
全球变局视野下的跨文化交流
2021年12月10至12日,由南京大学与韩国崔钟贤学术院联合主办的系列国际年会“南京论坛2021”在南大仙林校区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议主题是“责任与共生——全球危机、机遇与方案”。学衡研究院承办的分论坛“全球变局视野下的跨文化交流”,邀请了近二十位来自中、韩、日等国家的专家学者,从概念语词的译介与传播、跨境知识的生产与流动、近代宗教的本土化实践,以及数字时代的文化记忆等不同主题展开交流。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学术前沿及科研方法工作坊
(第二期)
2021年12月17日,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第二期学术前沿及科研方法工作坊在南京举行。本次工作坊由江苏省社科院科研处与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联合主办,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王月清教授出席并致辞,《江海学刊》杂志社、《学海》编辑部、院内文学所、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历史所的负责人及研究专家共30余人参加研讨。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院长孙江教授等7位南大专家应邀前往交流。
学衡研究院于京东博士荣获
第四届(2020)
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一等奖
2021年8月2日,在《探索与争鸣》第四届(2020)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成果发布会上,学衡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于京东博士获得唯一的一等奖,并作为征文作者代表在大会上做主题发言。本届活动主题为“技术创新与文明重构:新问题与新挑战”,面向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198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青年学者、在读学生,共收到征文925篇。于京东博士的获奖论文《“边界”的诞生:制图技术、领土空间与兴起中的国家主权》,本着“在技术的时代向历史致敬”的写作初衷,从制图术这一看似无足轻重的技术入手,层层递进,考察了17-18世纪法国的制图术发展与领土争端、政治局势的关系,最终解释了一个时代政治外交局势的定型方式。
“学衡尔雅文库”系列讲座
(2021年春季学期)
1、聂长顺:“解放”的历程——自由与束缚之间
2、孙 江:可视的差异化——西方人种概念在东亚的传布
3、李 青:“功利主义”概念的全球旅行
4、李晓东:近代法理学视野下的礼治与法治
5、张仲民:卫生的商业建构——卫生与近代中国的消费文化塑造
6、孙 青:疆圉更在言文外——近代中国“白话”新书面语创制中的文体与知识
7、孙建军:西方列强的汉字国名由谁命名?
8、闵心蕙:明清以降“福音”概念的本土化研究
9、李冬木:国民性话语的建构——以《支那人气质》与鲁迅为中心
(2021年秋季学期)
10、孙宏云:“政治学”——一个学科概念的生成与流变
11、高 晞:疫病的现代性——从“瘟疫”到“传染病”的认知嬗变
12、柯修文:在华传教士关于概念翻译的争论:白敏峩对于“神”意译的贡献
13、王晓葵:“民俗”何以成为“国粹”——一个概念史的探求
14、刘 超:营养——一种中西调和的可能
15、彭春凌:斯宾塞、拉马克主义与清末的种族竞争论述
2021年出版物一览
1、孙江:《重审近代中国的结社》,学衡社会史丛书,商务印书馆。 2、《亚洲概念史研究》第7卷,商务印书馆。 3、《亚洲概念史研究》第8卷,商务印书馆。 4、《新学衡》第4辑,南京大学出版社。 5、《文化记忆研究指南》,[德]阿斯特莉特·埃尔、安斯加尔·纽宁主编,李恭忠、李霞译,学衡历史与记忆译丛,南京大学出版社。 6、《黄老道的形成与发展》,[日]浅野裕一著,韩文译,学衡心史文丛,凤凰出版社。 7、郑雅如:《情感与制度:魏晋时代的母子关系》,学衡心史文丛,凤凰出版社。 8、A Brief Response on the Controversies over Shangdi, Tianshen and Linghun, edited by Thierry Meynard and Daniel Canaris, Palgrave Macmillan. 9、学衡研究院同人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
新年将至。2022年为《学衡》创刊一百周年。一百年前,面对中华文化所面临的深刻危机,以南京大学的前身国立东南大学为中心,一批闳识孤怀的知识分子登高而呼,创办《学衡》杂志,提出融会中西、昌明国粹的主张,为中华文化传统的赓续和革新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学衡派”。“学衡派”的文化遗产,对于一百年后新时代的文明传承和文化创新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自2014年成立以来,秉持“全球本土化”的学术理念,努力通过跨语言、跨学科、跨文化的学术研究,“梳理知识谱系,前瞻学术大势,预流国际前沿,树立本土风范”。为纪念《学衡》杂志创刊一百周年,深化和拓展有关“学衡派”的研究,进一步发掘和弘扬“学衡派”的学术文化遗产,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将于2022年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 (一)“百年学衡”纪录片开拍及播放 (二)《融化中西——〈学衡〉文选》出版 (三)《学衡》创刊一百周年纪念暨中西文明比较学术研讨会 (四)《记忆之场》全译本(20卷)陆续出版 (五)“学衡尔雅文库”陆续出版 新的一年,敬请各界朋友继续予以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