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学衡研究院2022年终回顾
发布时间:2023-01-06

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值此《学衡》杂志创刊100周年之际,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谨向各位朋友致以诚挚的祝福,感谢大家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

2022年,学衡研究院以纪念学衡百年为主线,组织系列学术活动,发表多种学术论著,兹向新老朋友报告如下。



一、推出《百年学衡》四集历史文献纪录片

2022年10月17日,四集历史文献纪录片《百年学衡》正式上线。该片由南京远瞻传媒有限公司制作、榕祉(上海)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出品。全片从酝酿至完成历时两年,学衡研究院院长孙江教授发起并担任总撰稿,南京大学1981级校友、资深媒体人高翔担任总导演,学衡研究院刘超、赵千迪和高翔撰稿,同时邀请了多位学衡派后人和相关专家学者参与策划和制作。

纪录片分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知行合一》《诚朴雄伟》四集,呈现了学衡同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这一文化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深刻内涵,以及学衡同人践行“知行合一”的路径,和他们在国破家亡的时局下坚守民族大义、投身现代中国文化和科学建设的历史轨迹。
(下附链接)

(1)第一集 昌明国粹 

http://www.csjwdy.cn/wap/show-3-3218-0.html

(2)第二集 融化新知 

http://www.csjwdy.cn/wap/show-3-3219-0.html

(3)第三集 知行合一 

http://www.csjwdy.cn/wap/show-3-3220-0.html

(4)第四集 诚朴雄伟 

http://www.csjwdy.cn/wap/show-3-3221-0.html




二、《史学月刊》刊登“《学衡》创刊100周年纪念”笔谈

为回顾百年学衡的历史,研讨“学衡派”的历史脉络和精神内涵,《史学月刊》2022年第10期推出“《学衡》创刊100周年纪念”笔谈专栏,收录四篇文章:

(1)张宝明:《异音同位:思想史视野下的〈学衡〉与〈新青年〉》

(2)孙江:《胡适与学衡派》

(3)李恭忠:《柳诒徵的“社会”发现》

(4)谢任:《“新青年”与学衡派》






三、主办《百年学衡》纪录片研讨会

2022年5月15日下午,由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主办的“《百年学衡》纪录片试映和学术研讨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纪录片试映完毕后,来自不同领域的十五位专家学者,围绕学衡派的历史、学衡派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中的位置、学衡派的当代传播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孙江教授在研讨会上的发言,发表于《中华读书报》2022年7月6日第13版。



四、主办“区域国别学”的理路与目标高峰论坛

2022年1月8日,由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主办的“区域国别学”的理路与目标高峰论坛在线上举行。九位来自不同学科、关注区域国别学发展的知名专家学者相聚云端,共商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基本框架和实施路径。七位与会学者的发言经修改,在《学海》2022年第2期以笔谈形式刊出。刘超教授还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发表《构建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研究体系》一文。

陈恒:《超越以西方话语霸权和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区域研究》

汪晖:《作为时空体的区域》

孙江:《区域国别学发凡》

韩东育:《区域国别学研究的他山经验与自我实践》

王中忱:《怎样建立中国区域国别学的知识谱系?》

麻国庆:《跨区域社会体系视角下的区域国别研究》

       刘超:《美国区域研究的历史经验与发展脉络》






五、承办第八届钟山论坛亚太社会文化分论坛

2022年11月12日,由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承办的“钟山论坛·亚太社会文化分论坛”在南京大学国际会议中心线上线下结合举行。本次分论坛的主题为“中国与世界:融会与抗争的20世纪”,十六位学者围绕“学衡派与东西文明”“革命、战争及左翼思潮”等主题进行了报告。




六、举办“大国重器:近现代历史上的技术革命与国家建设”学术研讨会

2022年11月20日,“大国重器:近现代历史上的技术革命与国家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学衡研究院于京东副教授召集,是《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第二届“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的第一场论坛。十四位专家学者和近一百名学界人士在线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就技术革命与国家建设进程中的“器”与“道”展开了热烈讨论。



七、孙江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获评“优秀”

2022年6月,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审核通过,学衡研究院孙江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现代中国公共记忆与民族认同研究”最终成果,在结项评审中获评为“优秀”。该项目系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跨学科类重大招标项目,由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组织实施。课题组主要成员来自校内历史学院、政府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南方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等兄弟院校。结项成果基于中西比较的视野,对公共记忆与民族认同的关系进行理论梳理和历史考察,共计110万字。




八、开设本科生DIY课程

2021-2022学年春季学期,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延续以往惯例,继续为南京大学本科生开设DIY研讨课程。孙江教授开设“区域研究导论”课程,李里峰教授开设“故事与意义:新文化史巡礼”课程。共有近三十位本科生参与了上述课程,另有在读硕博士生和青年教师旁听了课程。2023年春季学期,学衡研究院还将继续为本科生开设“文化记忆”“全球史”等主题的研讨课程。






九、2022年度出版物一览

1、“学衡尔雅文库”(首批7种,江苏人民出版社):《科学》(沈国威著)、《封建》(冯天瑜著)、《人种》(孙江著)、《国民性》(李冬木著)、《功利主义》(李青著)、《国语》(王东杰著)和《法治》(李晓东著)。


2、《亚洲概念史研究》(第8卷,商务印书馆):本卷由韩国翰林大学科学院宋寅在教授担任执行主编,涉及“东洋”“实学”“浪漫”“文化”等概念在韩国的起源与流变。


3、《亚洲概念史研究》(第9卷,商务印书馆)

本卷由日本爱知县立大学外国语学部黄东兰教授担任执行主编,呈现了“法治”“哲学”“文学”以及日本概念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4、宋逸炜编:《〈国际歌〉在中国——〈国际歌〉的译本、底本与传播》,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5月。


5、安东篱著:《说扬州:明清商业之都的沉浮》,李霞、李恭忠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5月。


6、刘超等著:《泰缅“死亡铁路”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

  7、蒲地典子著:《中国的变法:黄遵宪与日本模式》,闾小波译,学衡心史文丛,凤凰出版社,2022年7月。


 8、Sun Jiang (ed). Cultur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Culture and Axiology, vol.19, issue 1(2022).



十、2022年度发表论文举要

本年,学衡研究院师生围绕概念史、公共记忆、学衡派等主题,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主要成果列举如下:

1、李里峰:《马克思“阶级”概念的多重构造》,《清华社会科学》第4卷第1辑,商务印书馆,2022年。

2、李恭忠:《梁启超的“中国史”自觉及其限度》,《历史研究》2022年第2期。

3、刘超:《美国区域研究的历史经验与发展脉络》,《学海》2022年第2期。

4、于京东:《“边界“的诞生:制图技术如何塑造国家主权的领土化》,《探索与争鸣》2022年第2期。

5、谢任:《“新青年”与学衡派》,《史学月刊》2022年第10期。

6、宋逸炜:《从战歌到国歌:〈马赛曲〉与法兰西民族国家象征的构建》,《江海学刊》2022年第6期。

7、郑雪君:《科学主义、民族主义与基督教——以20世纪初期〈耶稣是什么东西〉的传播为中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8、林鑫:《区域研究中的“空间”》,《亚洲概念史研究》第9卷,商务印书馆,2022年。

9、谭笑:《西周铭文中的“福”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10、Sun Jiang, “La religión occidental (yangjiao) como otredad: el cristianismo y la sociedad china en el siglo XIX”,Discursos del Sur, no. 10, Dec, 2022.


新的一年,敬请各界朋友继续关注和支持学衡研究院!